一、建章立制,完善制度保障
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精准研判学校科研事业发展“堵点”,瞄准科研管理工作“痛点”,紧密结合学校科研工作实际,科学制定一系列制度与办法,先后修改、出台《横向科研管理办法》、《纵向科研管理办法》、《科研计分管理办法》、《实用型课题管理办法(试行)》等多个制度文件,通过简化手续、放宽政策、加大激励,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;另外,还协助人事处出台《技术服务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》,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技术服务工作。
二、搭建平台,服务地方发展
瞄准高端产业,紧随技术产业创新升级,搭建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平台,与4家央企共建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,建成9个产业学院、17个技术应用研究中心,其中1项获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。聚焦地方企业生产一线,获批省教育厅服务地方专项1项。积极与渭南市科技部门对接,成功获批渭南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。
三、上通下达,用好学术组织
用好学术委员会,根据人员调整及时改选,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8次,及时解决科研中存在的各类问题;发挥科协作用,服务创新驱动发展、推动公众科学素质建设;成立社科联,补齐科研短板,建立高素质科研队伍,扎实开展科技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。
四、科教融合,立项实用课题
为较好解决学校运行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科技处结合学校实际,制定并发布《实用型课题管理办法(试行)》,鼓励教师针对学校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申请科研课题,带领团队及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。2021年首批校级实用型课题正式立项21项,合计资助94.2万元。
五、多措并举,创新科研服务
持续推进科技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营造适合创新的制度环境,针对各二级学院科研动态、科研数据、科技活动、科研大事进行分月统计,每月及时发布科技月报。每两周组织召开科技例会,交流研讨科技信息与科研难题。出版《校企合作项目指南》及《校企合作项目指南个人定制版》,梳理全校15个研究中心和2个工作室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能够承担的科研、技术服务业务,助力各研究中心、教师承接科研、技术服务项目。梳理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时间及注意事项,提前组织申报打磨,提高科研申报质量,多维赋能学校科研增长。
六、提质培优,产出丰硕成果
2021年学校各类科研立项127项,其中市厅级以上16项,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立项90项,校级实用型课题21项;承接横向科研项目58项,合同额1886.7万元;率先成立“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”;获批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项目1项;首次获批服务地方专项立项1项;成立社会科学界联合会;成功申报渭南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;学校马少雄博士入选2021年度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。
(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李开放 田庆 供稿)